越王句踐、其先禹之苗裔、一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。封於會稽、以奉守禹之祀。文身斷髮、孫守真按。華夏蓄髮、身體髮膚……、故以為異也。今俗均斷髮矣。披草萊而邑焉。後二十餘世、至於允常。二允常之時、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。允常卒、子句踐立、是為越王。
一正義。吳越春秋云。「禹周行天下、還歸大越、登茅山以朝四方羣臣、封有功、爵有德、崩而葬焉。至少康、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、乃封其庶子於越、號曰無餘。」賀循會稽記云。「少康、其少子號曰於越、越國之稱始此。」越絕記云。「無餘都、會稽山南故越城是也。」
二正義。輿地志云。「越侯傳國三十餘葉、歷殷至周敬王時、有越侯夫譚、子曰允常、拓土始大、稱王、春秋貶為子、號為於越。」杜注云。「於、語發聲也。」
元年、吳王闔廬聞允常死、乃興師伐越。越王句踐使死士挑戰、三行、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行列、行伍。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至吳陳、呼而自剄。吳師觀之、越因襲擊吳師、吳師敗於檇李、一射傷吳王闔廬。闔廬且死、告其子夫差曰。「必毋忘越。」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。」 索隱。事在左傳魯定公十四年。
三年、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、孫守真按。勒=練、雙聲通假。字形結構兼音義。且以報越、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。范蠡諫曰。「不可。臣聞兵者凶器也、戰者逆德也、爭者事之末也。陰謀逆德、好用凶器、試身於所末、上帝禁之、行者不利。」越王曰。「吾已決之矣。」遂興師。吳王聞之、悉發精兵擊越、敗之夫椒。一孫守真按。伍子胥傳作「夫湫」、同音通假耳·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調不重要。嘴巴張不夠開、「椒」音就成了「湫」了。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。二吳王追而圍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夫椒在吳郡吳縣、太湖中椒山是也。」 索隱。夫音符。椒音焦、本又作「湫」、音酒小反。賈逵云地名。國語云敗之五湖、則杜預云在椒山為非。事具哀公元年。
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上會稽山也。」 索隱。鄒誕云。「保山曰棲、猶鳥棲於木以避害也、故六韜曰『軍處山之高者則曰棲』。」
越王謂范蠡曰。一「以不聽子故至於此、為之柰何。」蠡對曰。「持滿者與天、二定傾者與人、三孫守真按。盈滿⇌傾覆、單字想複詞+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保持、保定、必定、同義複詞。下「節」、調節、節制、故非必定者也。此二句言必然可保者則與天(倚天)、必然不可保者則與人(投靠人)。節事者以地。四孫守真按。節制、同義複詞。卑辭厚禮以遺之、不許、而身與之市。」五孫守真按。市、賣、市身猶云賣身也。句踐曰。「諾。」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、六膝行頓首曰。「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。句踐請為臣、妻為妾。」吳王將許之。子胥言於吳王曰。「天以越賜吳、勿許也。」種還、以報句踐。句踐欲殺妻子、燔寶器、孫守真按。燔即焚、同音通假耳。燔、形聲造字。焚、會意造字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。觸戰以死。孫守真按。抵觸、抗戰、同義複詞。∴觸戰=抗戰、抽換字面爾。單字想複詞。抗=亢、卑以擊亢也、猶以卵擊石、玉石俱焚。種止句踐曰。「夫吳太宰嚭貪、可誘以利、請閒行七孫守真按。1.間行、猶云走後門也。2.倒序重組。行間(離間)。言之。」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閒獻吳太宰嚭。八嚭受、乃見大夫種於吳王。種頓首言曰。「願大王赦句踐之罪、盡入其寶器。孫守真按。入=內=納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單字想複詞。當得起=擔待=擔得起。擔當、同義複詞。不幸不赦、句踐將盡殺其妻子、燔其寶器、悉五千人觸戰、必有當也。」九孫守真按。1.當、宜、適當、適宜、同義複詞、單字想複詞。2.當=償→代價(典當之當、單字想複詞)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嚭因說吳王曰。「越以服為臣、孫守真按。以=已、同音通假。若將赦之、此國之利也。」吳王將許之。子胥進諫曰。「今不滅越、後必悔之。句踐賢君、種、蠡良臣、若反國、將為亂。」吳王弗聽、卒赦越、罷兵而歸。
一正義。會稽典錄云。「范蠡字少伯、越之上將軍也。本是楚宛三戶人、佯狂倜儻負俗。文種為宛令、遣吏謁奉。吏還曰。『范蠡本國狂人、生有此病。』種笑曰。『吾聞士有賢俊之姿、必有佯狂之譏、內懷獨見之明、外有不知之毀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。』駕車而往、蠡避之。後知種之必來謁、謂兄嫂曰。『今日有客、願假衣冠。』有頃種至、抵掌而談、旁人觀者聳聽之矣。」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與天、法天也。天道盈而不溢。」 索隱。與天、天與也。言持滿不溢、與天同道、故天與之。
三集解。虞翻曰。「人道尚謙卑以自牧。」 索隱。人主有定傾之功、故人與之也。
四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時不至、不可彊生。事不究、不可彊成。」 索隱。國語「以」作「與」、此作「以」、亦與義也。言地能財成萬物、孫守真按。財=裁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(「裁」从「𢦔」。「𢦔」从「才」、訛為「𢦏」耳。)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人主宜節用以法地、故地與之。韋昭等解恐非。
五集解。韋昭曰。「市、利也。謂委管籥屬國家、以身隨之。」 正義。卑作言辭、厚遺珍寶。不許平、越王身往事之、如市賈貨易以利、此是定傾危之計。
六索隱。大夫、官。種、名也。一曰大夫姓、猶司馬、司徒之比、蓋非也。成者、平也、求和於吳也。 正義。吳越春秋云。「大夫種姓文名種、字子禽。荆平王時為宛令、之三戶之里、范蠡從犬竇蹲而吠之、從吏恐文種慙、令人引衣而鄣之。孫守真按。鄣=鄣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位置耳。文種曰。『無鄣也。吾聞犬之所吠者人、今吾到此、有聖人之氣、行而求之、來至於此。且人身而犬吠者、謂我是人也。』乃下車拜、蠡不為禮。」
七索隱。閒音紀閑反。閒行猶微行。
八索隱。國語云。「越飾美女二人、使大夫種遺太宰嚭。」
九索隱。言悉五千人觸戰、或有能當吳兵者、故國語作「耦」、耦亦相當對之名。又下云「無乃傷君王之所愛乎」、是有當則相傷也。
句踐之困會稽也、喟然嘆曰。「吾終於此乎。」種曰。「湯繫夏臺、孫守真按。「御史臺、烏臺」之臺。單字想複詞。文王囚羑里、晉重耳犇翟、齊小白犇莒、其卒王霸。由是觀之、何遽不為福乎。」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遽何。遽=詎、同音通假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。
吳旣赦越、越王句踐反國、乃苦身焦思、置膽於坐、坐臥卽仰膽、孫守真按。仰服、同義複詞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仰⇌嘗=嚐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飲食亦嘗膽也。曰。「女忘會稽之恥邪。」身自耕作、夫人自織、食不加肉、衣不重采、孫守真按。二「重」字、平聲、仄聲聲可、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平聲則重複、多重→多樣→華飾、仄聲乃注重→講究。折節下賢人、厚遇賓客、振貧弔死、一與百姓同其勞。欲使范蠡治國政、蠡對曰。「兵甲之事、種不如蠡。塡二撫國家、親附百姓、蠡不如種。」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、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三行成、為質於吳。二歲而吳歸蠡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弔、一作『葬』。」
二索隱。鎭音。
三索隱。越大夫也。國語作「諸稽郢」。
句踐自會稽歸七年、拊循其士民、欲用以報吳。大夫逢同一諫曰。「國新流亡、今乃復殷給、繕飾備利、吳必懼、懼則難必至。孫守真按。國難。單字想複詞。且鷙鳥之擊也、必匿其形。今夫吳兵加齊、晉、怨深於楚、越、名高天下、實害周室、德少而功多、必淫自矜。為越計、莫若結齊、親楚、附晉、以厚吳。吳之志廣、必輕戰。是我連其權、孫守真按。權力、同義複詞。三國伐之、越承其弊、可克也。」句踐曰。「善。」
一索隱。逢、姓。同、名。故楚有逢伯。
居二年、吳王將伐齊。子胥諫曰。「未可。臣聞句踐食不重味、與百姓同苦樂。此人不死、必為國患。吳有越、腹心之疾、齊與吳、疥㿅一孫守真按。瘲=癬、字形結構換聲符耳·聲音變化的關係。也。願王釋齊先越。」吳王弗聽、遂伐齊、敗之艾陵二、虜齊高、國三以歸。讓子胥。子胥曰。「王毋喜。」王怒、子胥欲自殺、王聞而止之。越大夫種曰。「臣觀吳王政驕矣、請試嘗之貸粟、以卜其事。」孫守真按。借貸、同義複詞。卜、測、試也。請貸、吳王欲與、子胥諫勿與、王遂與之、越乃私喜。子胥言曰。「王不聽諫、後三年吳其墟乎。」太宰嚭聞之、乃數與子胥爭越議、因讒子胥曰。「伍員貌忠而實忍人、其父兄不顧、安能顧王。王前欲伐齊、員彊諫、已而有功、用是反怨王。王不備伍員、員必為亂。」與逢同共謀、讒之王。王始不從、乃使子胥於齊、聞其託子於鮑氏、王乃大怒、曰。「伍員果欺寡人。」役反、孫守真按。使役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反=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∴役反即使返、抽換字面爾。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。子胥大笑曰。「我令而父霸、四我又立若、五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、孫守真按。而=爾=若=汝=你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、雙聲通假、均係抽換字面爾。我不受、已、今若反以讒誅我。孫守真按。斷句。「已」字實不必斷。已=矣、同音通假。嗟乎、嗟乎、一人固不能獨立。」報使者曰。「必取吾眼置吳東門、以觀越兵入也。」六於是吳任嚭政。
一索隱。疥脚音介尟。
二索隱。在魯哀十一年。
三索隱。國惠子、高昭子。
四索隱。而、汝也。父、闔廬也。
五索隱。若亦汝也。
六索隱。國語云吳王慍曰「孤不使大夫得見」、乃盛以鴟夷、投之于江也。
居三年、句踐召范蠡曰。「吳已殺子胥、導諛者衆、可乎。」對曰。「未可。」
至明年春、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、一吳國精兵從王、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。二句踐復問范蠡、蠡曰「可矣」。乃發習流二千人、三。孫守真按。習=諳、單字想複詞。習慣=諳於。流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。單字想複詞。水流。「習流」即「諳水性」之換句話說耳。敎士四萬人、四孫守真按。教練、同義複詞。∴教士=練士。君子六千人、五諸御千人、六伐吳。吳師敗、遂殺吳太子。吳告急於王、王方會諸侯於黃池、懼天下聞之、乃祕之。吳王已盟黃池、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。越自度亦未能滅吳、乃與吳平。
一索隱。在哀十三年。
二索隱。據左氏傳、太子名友。
三索隱。虞書云「流宥五刑」。按。流放之罪人、使之習戰、任為卒伍、故有二千人。 正義。謂先慣習流利戰陣死者二千人也。
四索隱。謂常所敎練之兵也。故孔子曰「以不敎民戰、是謂弃之」是也。
五集解。韋昭曰。「君子、王所親近有志行者、猶吳所謂『賢良』、齊所謂『士』也。」虞翻曰。「言君養之如子。」 索隱。君子謂君所子養有恩惠者。又按。左氏「楚沈尹戌帥都君子以濟師」、杜預曰「都君子謂都邑之士有復除者」。國語「王以私卒君子六千人」。
六索隱。諸御謂諸理事之官在軍有職掌者。
其後四年、越復伐吳。吳士民罷弊、輕銳盡死於齊、晉。而越大破吳、因而留圍之三年、孫守真按。斷句。因而留、圍之三年。留、駐(于吳地)、即不罷兵返國也。吳師敗、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。吳王使公孫雄一孫守真按。以前句踐棲之會稽、故此用「復棲」。下文「異日嘗得罪於會稽」即此。復、單字想複詞。報復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。肉袒膝行而前、請成越王曰。「孤臣夫差敢布腹心、異日嘗得罪於會稽、夫差不敢逆命、得與君王成以歸。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、孫守真按。「玉趾」即「高抬貴手」之「貴手」、七星大法·五官會通耳。孤臣惟命是聽、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。」句踐不忍、欲許之。范蠡曰。「會稽之事、天以越賜吳、吳不取。今天以吳賜越、越其可逆天乎。且夫君王蚤朝晏罷、非為吳邪。謀之二十二年、一旦而弃之、可乎。且夫天與弗取、反受其咎。『伐柯者其則不遠』、君忘會稽之戹乎。」句踐曰。「吾欲聽子言、吾不忍其使者。」范蠡乃鼓進兵、曰。「王已屬政於執事、二使者去、不者且得罪。」三吳使者泣而去。句踐憐之、乃使人謂吳王曰。「吾置王甬東、君百家。」四吳王謝曰。「吾老矣、不能事君王。」遂自殺。乃蔽其面、五曰。「吾無面以見子胥也。」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。
一集解。虞翻曰。「吳大夫。」
二集解。虞翻曰。「執事、蠡自謂也。」
三集解。虞翻曰。「我為子得罪。」 索隱。虞翻注蓋依國語之文、今望此文、謂使者宜速去、不且得罪於越、義亦通。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甬東、會稽句章縣東海中洲也。」 索隱。國語云「與之夫婦三百」是也。
五正義。今之面衣是其遺象也。越絕云。「吳王曰『聞命矣。以三寸帛幎吾兩目。使死者有知、吾慙見伍子胥、公孫聖。以為無知、吾恥生者』。越王則解綬以幎其目、遂伏劍而死。」幎音覓。顧野王云大巾覆也。
句踐已平吳、乃以兵北渡淮、與齊、晉諸侯會於徐州、致貢於周。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、命為伯。句踐已去、渡淮南、以淮上地與楚、一歸吳所侵宋地於宋、與魯泗東方百里。當是時、越兵橫行於江、淮東、諸侯畢賀、號稱霸王。二
一集解。楚世家曰。「越滅吳而不能正江、淮北。楚東侵廣地至泗上。」
二索隱。越在蠻夷、少康之後、地遠國小、春秋之初未通上國、國史旣微、略無世系、故紀年稱為「於粵子」。據此文、句踐平吳之後、周元王始命為伯、後遂僭而稱王也。
范蠡遂去、自齊遺大夫種書曰。。「蜚鳥盡、良弓藏。狡兔死、走狗烹。一越王為人長頸鳥喙、可與共患難、不可與共樂。子何不去。」種見書、稱病不朝。人或讒種且作亂、越王乃賜種劍曰。「子敎寡人伐吳七術、二寡人用其三而敗吳、其四在子、子為我從先王試之。」種遂自殺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狡、一作『郊』。」
二正義。越絕云。「九術。一曰尊天事鬼。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。三曰貴糴粟稿以空其邦。四曰遺之好美以熒其志。五曰遺之巧匠、使起宮室高臺、以盡其財、以疲其力。六曰貴其諛臣、使之易伐。七曰彊其諫臣、使之自殺。八曰邦家富而備器利。九曰堅甲利兵以承其弊。」
句踐卒、一子王鼫與立。二王鼫與卒、子王不壽立。王不壽卒、三子王翁立。王翁卒、四子王翳立。王翳卒、子王之侯立。五王之侯卒、子王無彊立。六
一索隱。紀年云。「晉出公十年十一月、於粵子句踐卒、是為菼執。」
二索隱。鼫音石。與音餘。按。紀年云「於粵子句踐卒、是菼執。次鹿郢立、六年卒」。樂資云「越語謂鹿郢為鼫與也」。
三索隱。紀年云。「不壽立十年見殺、是為盲姑。次朱句立。」
四索隱。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、三十五年滅郯、三十七年朱句卒。
五索隱。紀年云。「翳三十三年遷于吳、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、十月粵殺諸咎。粵滑、吳人立子錯枝為君。明年、大夫寺區定粵亂、立無余之。十二年、寺區弟忠弒其君莽安、次無顓立。無顓八年薨、是為菼蠋卯。」故莊子云「越人三弒其君、子搜患之、逃乎丹穴不肯出、越人薰之以艾、乘以王輿」。樂資云「號曰無顓」。蓋無顓後乃次無彊也、則王之侯卽無余之也。
六索隱。蓋無顓之弟也。音其良反。
王無彊時、越興師北伐齊、西伐楚、與中國爭彊。當楚威王之時、越北伐齊、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。「越不伐楚、大不王、小不伯。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、為不得晉也。韓、魏固不攻楚。韓之攻楚、覆其軍、殺其將、則葉、陽翟危。一魏亦覆其軍、殺其將、則陳、上蔡不安。二故二晉之事越也、三不至於覆軍殺將、馬汗之力不效。四所重於得晉者何也。」五越王曰。「所求於晉者、不至頓刃接兵、孫守真按。頓=鈍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+單字想複詞。短兵相接。而況于攻城圍邑乎。六願魏以聚大梁之下、願齊之試兵南陽七莒地、以聚常、郯之境、八則方城之外不南、九淮、泗之閒不東、商、於、析、酈、一〇宗胡之地一一、夏路以左、一二不足以備秦、江南、泗上不足以待越矣。一三則齊、秦、韓、魏得志於楚也、是二晉不戰分地、不耕而穫之。不此之為、而頓刃於河山之閒以為齊秦用、所待者如此其失計、柰何其以此王也。」齊使者曰。「幸也越之不亡也。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、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。今王知晉之失計、而不自知越之過、是目論也。一四孫守真按。1.「論」如字、等同、一體而論。2.論=倫→類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3.單字想複詞。理論、同義複詞。目論=目理、添字還原。目(之原)理。王所待於晉者、非有馬汗之力也、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、將待之以分楚衆也。今楚衆已分、何待於晉。」越王曰。「柰何。」曰。「楚三大夫張九軍、北圍曲沃、於中、一五以至無假之關者一六三千七百里、一七景翠之軍北聚魯、齊、南陽、分有大此者乎。一八且王之所求者、鬭晉楚也。晉楚不鬭、越兵不起、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。此時不攻楚、臣以是知越大不王、小不伯。復讎、龐、一九長沙、二〇楚之粟也。竟澤陵、楚之材也。越窺兵通無假之關、二一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。二二臣聞之、圖王不王、其敝可以伯。然而不伯者、王道失也。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。」
一正義。葉、式涉反、今許州葉縣。陽翟、河南陽翟縣也。二邑此時屬韓、與楚犬牙交境、韓若伐楚、恐二邑為楚所危。
二正義。陳、今陳州也。上蔡、今豫州上蔡縣也。二邑此時屬魏、與楚犬牙交境、魏若伐楚、恐二國為楚所危也。
三正義。言韓、魏與楚鄰、今令越合於二晉而伐楚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效猶見也。」
五正義。從「不至」已下此是齊使者重難越王。
六正義。頓刃、築營壘也。接兵、戰也。越王言韓魏之事越、猶不至頓刃接兵、而況更有攻城圍邑、韓、魏始服乎。言畏秦、齊而故事越也。
七索隱。此南陽在齊之南界、莒之西。
八索隱。常、邑名、蓋田文所封邑。郯、故郯國。二邑皆齊之南地。
九正義。方城山在許州葉縣西南十八里。外謂許州、豫州等。言魏兵在大梁之下、楚方城之兵不得南伐越也。
一〇索隱。四邑並屬南陽、楚之西南也。 正義。酈音擲。括地志云。「商洛縣則古商國城也。荆州圖副云『鄧州內鄕縣東七里於村、卽於中地也』。」括地志又云。「鄧州內鄕縣楚邑也。故酈縣在鄧州新城縣西北三十里。」按。商、於、析、酈在商、鄧二州界、縣邑也。
一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胡國、今之汝陰。」 索隱。宗胡、邑名。胡姓之宗、因以名邑。杜預云「汝陰縣北有故胡城」是。
一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蓋謂江夏之夏。」 索隱。徐氏以為江夏、非也。劉氏云「楚適諸夏、路出方城、人向北行、以西為左、故云夏路以左」、其意為得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長城在鄧州內鄕縣東七十五里、南入穰縣、北連翼望山、無土之處累石為固。楚襄王控霸南土、爭強中國、多築列城於北方、以適華夏、號為方城。」按。此說劉氏為得、云邑徒衆少、不足備秦嶢、武二關之道也。
一三正義。江南、洪、饒等州、春秋時為楚東境也。泗上、徐州、春秋時楚北境也。二境並與越鄰、言不足當伐越。
一四索隱。言越王知晉之失、不自覺越之過、猶人眼能見豪毛而自不見其睫、故謂之「目論」也。
一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北面曲沃』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曲沃故城在陝縣西三十二里。於中在鄧州內鄕縣東七里。」爾時曲沃屬魏、於中屬秦、二地相近、故楚圍之。
一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無、一作『西』。」
一七正義。按。無假之關當在江南長沙之西北也。言從曲沃、於中西至漢中、巴、巫、黔中千餘里、皆備秦、晉也。
一八正義。魯、兗州也。齊、密州莒縣邑南至泗上也。南陽、鄧州也、時屬韓也。言楚又備此三國也、分散有大此者乎。
一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寵』。」
二〇索隱。劉氏云「復者發語之聲」、非也。言發語聲者、文勢然也、則是脫「況」字耳。讎當作「犫」、犫、邑名、字訛耳。則犫、龐、長沙是三邑也。下云「竟澤陵」、當為「竟陵澤」。言竟陵之山澤出材木、故楚有七澤、蓋其一也。合上文為四邑也。 正義。復、扶富反。
二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無、一作『西』。」
二二正義。言今越北欲鬭晉楚、南復讎敵楚之四邑、龐、長沙、竟陵澤也。龐、長沙出粟之地、竟陵澤出材木之地、此邑近長沙潭、衡之境、越若窺兵西通無假之關、則四邑不得北上貢於楚之郢都矣。戰國時永、郴、衡、潭、岳、鄂、江、洪、饒並是東南境、屬楚也。袁、吉、虔、撫、歙、宣並越西境、屬越也。
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。楚威王興兵而伐之、大敗越、殺王無彊、盡取故吳地至浙江、北破齊於徐州。一而越以此散、諸族子爭立、或為王、或為君、濱於江南海上、二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江之南、海之上。南者邊、上亦一邊也。借代格、文學語言·七星大法、故「海上=海邊」也。服朝於楚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周顯王之四十六年。」 索隱。按。紀年粵子無顓薨後十年、楚伐徐州、無楚敗越殺無彊之語、是無彊為無顓之後、紀年不得錄也。
二正義。今台州臨海縣是也。
後七世、至閩君搖、佐諸侯平秦。漢高帝復以搖為越王、以奉越後。東越、閩君、皆其後也。
范蠡一事越王句踐、旣苦身戮力、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、竟滅吳、報會稽之恥、北渡兵於淮以臨齊、晉、號令中國、以尊周室、句踐以霸、而范蠡稱上將軍。還反國、范蠡以為大名之下、難以久居、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、難與處安、為書辭句踐曰。「臣聞主憂臣勞、主辱臣死。昔者君王辱於會稽、所以不死、為此事也。今旣以雪恥、孫守真按。以=已、同音通假。字形結構兼音義。臣請從會稽之誅。」句踐曰。「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。不然、將加誅于子。」范蠡曰。「君行令、臣行意。」乃裝其輕寶珠玉、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、終不反。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二。
一集解。太史公素王妙論曰。「蠡本南陽人。」列仙傳云。「蠡、徐人。」 正義。吳越春秋云。「蠡字少伯、乃楚宛三戶人也。」越絕云。「在越為范蠡、在齊為鴟夷子皮、在陶為朱公。」又云。「居楚曰范伯。謂大夫種曰。『三王則三皇之苗裔也、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。天運曆紀、千歲一至、黃帝之元、執辰破巳、霸王之氣、見於地戶。伍子胥以是挾弓矢干吳王。』於是要大夫種入吳。此時馮同相與共戒之。『伍子胥在、自餘不能關其詞。』蠡曰。『吳越之邦同風共俗、地戶之位非吳則越。彼為彼、我為我。』乃入越、越王常與言、盡日方去。」
二索隱。國語云「乃環會稽三百里以為范蠡之地」。奉音扶用反。
范蠡浮海出齊、變姓名、自謂鴟夷子皮、一孫守真按。出去、同義複詞。耕于海畔、苦身戮力、父子治產。居無幾何、孫守真按。幾何、同義複詞、故「無幾何」或省作「無何」。重言「幾」又「何」者、重複強調故爾。致產數十萬。齊人聞其賢、以為相。范蠡喟然嘆曰。「居家則致千金、居官則至卿相、此布衣之極也。久受尊名、不祥。」乃歸相印、盡散其財、以分與知友鄕黨、孫守真按。給與、同義複詞·單字想複詞。∴分與=分給。文言乎。白話哉。不識讀耳。感恩感恩南無阿彌陀佛而懷其重寶、閒行以去、止于陶、二孫守真按。以=而、同音通假·字形結構兼音義。止=址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、單字想複詞。住址。文言耶。白話耶。不會讀耳。善會者、胡不識諸。真懂的、瞭然于胸。以為此天下之中、交易有無之路通、為生可以致富矣。於是自謂陶朱公。復約要父子耕畜、廢居、候時轉物、逐什一之利。孫守真按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廢、居、候、轉、逐、利。則此處所言不出於此交易利潤者、上下文、前後文、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、故知此「廢=發」字形結構換部首、發出、出發、出賣、賣出、同義複詞。居、單字想複詞、囤積居奇之居。所發(賣出)所居(囤積)均候時而轉賣諸所居物也、以此逐利爾。經典釋文·論語「廢中(方肺反。馬云。棄也。鄭作「發」、動貌。」發動、出動、出發、同義複詞。〇又「居=貯=儲(作語辭時「居」或作「諸」、亦通假)」、同音通假·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。所發之貯或儲、即前攜之「輕寶、重寶」也。即做生意之本金資本也。居無何、則致貲累巨萬。三天下稱陶朱公。
一索隱。范蠡自謂也。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以鴟夷、今蠡自以有罪、故為號也。韋昭曰「鴟夷、革囊也」。或曰生牛皮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今之濟陰定陶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陶山在濟州平陰縣東三十五里。」止此山之陽也、今山南五里猶有朱公冢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萬萬也。」
朱公居陶、生少子。少子及壯、而朱公中男殺人、囚於楚。朱公曰。「殺人而死、職也。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。」告其少子往視之。乃裝黃金千溢、置褐器中、載以一牛車。且遣其少子、朱公長男固請欲行、朱公不聽。長男曰。「家有長子曰家督、今弟有罪、大人不遣、乃遣少弟、是吾不肖。」欲自殺。其母為言曰。「今遣少子、未必能生中子也、而先空亡長男、孫守真按。空白、同義複詞、白白、單字想複詞。同「徒勞」之「徒」義。柰何。」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、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。一曰。「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、聽其所為、愼無與爭事。」長男旣行、亦自私齎數百金。
一索隱。據其時代、非莊周也。然驗其行事、非子休而誰能信任於楚王乎。 正義。年表云周元王四年越滅吳范蠡遂去齊、歸定陶、後遺莊生金。莊周與魏惠王、(周元王)〔齊宣王〕同時、從周元王四年至齊宣王元年一百三十年、此莊生非莊子。
至楚、莊生家負郭、披藜藋到門、居甚貧。然長男發書進千金、如其父言。莊生曰。「可疾去矣、愼毋留。卽弟出、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弟即出、重複強調故賓語置前耳。勿問所以然。」長男旣去、不過莊生而私留、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。
莊生雖居窮閻、然以廉直聞於國、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。及朱公進金、非有意受也、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為信耳。孫守真按。信諾、同義複詞。∴以為信=以為諾、謂雖口不言諾、然此舉即表示答應接下所託了。故金至、謂其婦曰。「此朱公之金。有如病不宿誡、孫守真按。宿、夙。宿誡=預防。謂不意之財、橫財也。故不可動。後復歸、勿動。」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、以為殊無短長也。
莊生閒時入見楚王、言「某星宿某、孫守真按。先抓動詞+斷句。某星宿止于某處。此則害於楚」。楚王素信莊生、曰。「今為柰何。」莊生曰。「獨以德為可以除之。」楚王曰。「生休矣、寡人將行之。」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。一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。「王且赦。」曰。「何以也。」曰。「每王且赦、常封三錢之府。昨暮王使使封之。」二朱公長男以為赦、弟固當出也、重千金虛弃莊生、無所為也、乃復見莊生。莊生驚曰。「若不去邪。」長男曰。「固未也。初為事弟、弟今議自赦、故辭生去。」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、曰。「若自入室取金。」長男卽自入室取金持去、獨自歡幸。
一集解。國語曰。「周景王時將鑄大錢。」賈逵說云。「虞、夏、商、周金幣三等、或赤、或白、或黃。黃為上幣、銅鐵為下幣。」韋昭曰。「錢者、金幣之名、所以貿買物、通財用也。」單穆公云。「古者有母權子、子權母而行、然則三品之來、古而然矣。」駰謂楚之三錢、賈韋之說近之。
二集解。或曰。「王且赦、常封三錢之府」者、錢幣至重、慮人或逆知有赦、盜竊之、所以封錢府、備盜竊也。漢靈帝時、河內張成能候風角、知將有赦、敎子殺人、捕得七日赦出、此其類也。
莊生羞為兒子所賣、乃入見楚王曰。「臣前言某星事、王言欲以修德報之。今臣出、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、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、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、乃以朱公子故也。」楚王大怒曰。「寡人雖不德耳、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。」令論殺朱公子、明日遂下赦令。孫守真按。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+找對主詞。明日、是什麼的明日。「論殺朱公子」之明日也。故殺而後赦、既不因朱公故枉曲、又能遂己之德。倒序重組+添字還原。遂(于)明日(方)下赦令。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。
至、其母及邑人盡哀之、唯朱公獨笑、曰。「吾固知必殺其弟也。彼非不愛其弟、顧有所不能忍者也。是少與我俱、孫守真按。是、此、代名詞代誰。找對主詞。長子也。少、年少即與我俱、從無到有、故知錢來不易、由下文可知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「重」亦「愛、吝、惜」之謂也、別篇曾讀到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重⇌輕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見苦、為生難、故重棄財。至如少弟者、生而見我富、乘堅驅良逐狡兔、一豈知財所從來、故輕棄之、非所惜吝。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、孫守真按。所為。1.平聲、作為。2.去聲、為什麼(什麼=所)。固為其能棄財故也。而長者不能、故卒以殺其弟、事之理也、無足悲者。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狡、一作『郊』。」
故范蠡三徙、成名於天下、非苟去而已、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承前事可知其所作所為多深思熟慮後然也、凡恆人可覘。所止必成名。卒老死于陶、故世傳曰陶朱公。一
一集解。張華曰。「陶朱公冢在南郡華容縣西、樹碑云是越之范蠡也。」 正義。盛弘之荆州記云。「荆州華容縣西有陶朱公冢、樹碑云是越范蠡。范蠡本宛三戶人、與文種俱入越、吳亡後、自適齊而終。陶朱公登仙、未聞葬此所由。」括地志云陶朱公冢也。又云。「濟州平陰縣東三十里陶山南五里有陶公冢。幷止於陶山之陽。」按。葬處有二、未詳其處。
太史公曰。禹之功大矣、漸九川、一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換聲符、形聲兼會意。斬水亦使截流、改道、治平也。斬截、同義複詞。定九州、至于今諸夏艾安。孫守真按。迄=訖=洎、即「至于」之合音字也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。及苗裔句踐、苦身焦思、終滅彊吳、北觀兵中國、以尊周室、號稱霸王。二句踐可不謂賢哉。蓋有禹之遺烈焉。范蠡三遷皆有榮名、名垂後世。臣主若此、欲毋顯得乎。孫守真按。斷句。欲毋顯、得乎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漸者亦引進通導之意也、字或宜然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主』。」
索隱述贊。越祖少康、至于允常。其子始霸、與吳爭彊。檇李之役、闔閭見傷。會稽之恥、句踐欲當。種誘以利、蠡悉其良。折節下士、致膽思嘗。卒復讎寇、遂殄大邦。後不量力、滅於無彊。